通常,如果我们说某个人“呆若木鸡”,多半是说那人有点傻。如果说某人遇到事情时“呆若木鸡”,多半是说那人被惊着了。若是问起“呆若木鸡”的出处,很多对历史典故陌生的人可能就说不清楚。
“呆若木鸡”这一典故出自《庄子·外篇·达生》。故事讲的是爱好斗鸡的齐宣王命一个叫纪渻子的人专门为他训练斗鸡。过了十天,齐王问是否训练好了,纪渻子回答说还没有,这只鸡表面看起来气势汹汹,其实没有什么底气。又过了十天,齐王再次询问,纪渻子说还不行,因为它一看到别的鸡的影子,马上就紧张起来,说明还有好斗的心理。又过了10天,齐王忍耐不住,再次去问,但还是不行,因为纪渻子认为这只鸡还有些目光炯炯,气势未消。这样又过10天,纪渻子终于说差不多了,它已经有些呆头呆脑、不动声色,看上去就像木头鸡一样,说明它已经进入完美的精神境界了。齐王就把这只鸡放进斗鸡场。别的鸡一看到这只“呆若木鸡”的斗鸡,掉头就逃。
由此看来,“呆若木鸡”中说的那只鸡不是真呆,只是看着呆,实际上却有很强的战斗力,貌似木头的斗鸡根本不必出击,就能令其他的斗鸡望风而逃。可见,斗鸡的最高境界是“呆若木鸡”。
庄子这则寓言,既很有趣,也很富于哲理,这让人不由得联想起古人所说的“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勇若怯”。在面对非常境况时,那些平时表现的“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勇若怯”的人,往往能够表现出非同寻常的沉着应变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