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国,让我最感慨的就是德国人的时间观念。他们遵守时间的准确程度,好像他们是钟表上的指针一样。
在汉诺威参加一家著名公司的新闻发布会,公司总裁第一句就说:会要开一个小时。我出于好奇,计了一下时间,总裁一人就讲了20分钟。我心想,8个负责人呢,别说1个小时,就是两个小时也不够呀。可往下接着掐表,每个人都恰好讲5分钟。全部发言完,正好一个小时!
这是大公司的领导,那一般德国人呢?在一个展览会期间,有一天,我在吃早餐的路上碰见一个50多岁的德国人,我和他打招呼说:“你真早啊?”没想到他一本正经地回答:“不早了,我7点30分起床,用20分钟做体操,10分钟洗漱,早餐吃了15分钟,现在用15分钟走到会场,8点30分正好能进去。”我听得惊讶极了,就故意问:“那你为何不再早一点进会场呢?”他耸耸肩,说:“他们定的是8点30分进场,我只好根据这个时间来安排了。”在听完这番话后,我生平第一次算了一下我吃早餐得用多少时间。
在我的印象中,每个德国人都是一个时间的齿轮,相互之间的啮合可谓丝丝入扣。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火车站接人。我在法兰克福火车站曾目睹了这样一幕:一位出站的客人刚走到便道旁放下手提袋,马路上飞驰的车流中便有一辆奔驰车正好拐上便道停在他身旁。两人握手、上车,整个接站过程不过8秒钟。德国的车站前一般不会停着很多等人的汽车,站前大街上也极少因为接站的车多而堵塞。
我有一个叫韩波的朋友,在中国呆到30岁才移民德国,我没有想到他的时间观念很快就进步到和德国人一样了。我第一次去德国,从巴黎坐火车到慕尼黑。他从300公里外开车赶来接我,居然和火车一样准点。他给我定下的在德国的行程,细到了几点到哪儿,在哪儿吃早饭,路上走多少时间,在哪儿玩几小时,而且用的计时单位是“分钟”。按照这张时间表,我们跑了3000多公里,足迹遍布德国南部,直到准时登上回巴黎的火车。
我想,正是这种精确的时间观念造就了德国的高效。尤其让我受触动的是:中国人生活在德国,就能和德国人一样走在钟表上。真是橘生淮南则为橘,生在淮北则为枳啊!
(摘自《民族文汇》2006年第10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