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中西医结合脑血管病首席专家王向东教授
脑血栓、脑梗塞、脑出血,危害着人类健康。这种被统称为“脑卒中”的疾病,是引起人类死亡的前三位原因之一。过去,由于治疗方法的局限,患者中至少有一半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因而脑卒中也成为最重要的致残疾病。
如何减少脑卒中的致残程度,如何让患者得到迅速、全面的康复,成为医学工作者苦苦探索的目标。
岁末年初,一个好消息传遍大同:大同现代脑科医院开诊啦!该院联合全国十余家著名医院及数十名脑科名家,建立了“脑卒中单元”,为患者升起一轮新的太阳。
这一新型的,受到国际医学界公认的规范治疗模式,给晋冀蒙患者带来了福音。“卒中单元” 将中医中药与神经介入、神经影像、神经康复、神经外科有效整合,融为一体,不但拯救患者于病危之中,而且通过中医理疗、肢体康复、语言训练、心理康复和健康教育,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者的语言、肢体和思维功能,堪称脑卒中治疗中的一场“革命”。
那么,“卒中单元”在治疗上有何奥妙?为此,笔者专程走访了现代脑科医院中西医结合脑血管病首席专家、大同中西医结合脑血管病康复研究所所长王向东教授。
王教授说:“让卒中患者及时得到综合性诊治,让昏睡者苏醒,让失语者开口,让失去行动能力的患者恢复自由,让患者在呵护中得到从头到脚、从身到心的康复。这就是卒中单元的优势与目标。”
医道传承 中西结合的神经内科名医
说起王向东教授,在大同周边地区可谓家喻户晓。他是大同大学医学院神经精神心理学教研室主任、大同中西医结合脑血管病康复研究所所长,也是目前我省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科疾病的著名专家。从事中医40多年来,他治好的脑血管病、重症肌无力、头痛失眠、多发性硬化等疾病患者遍及大同周边区县,并远到河北、内蒙等地,百姓耳熟能详。
王教授儒雅和蔼,对待学术,他有股传统的“士子”气;行医路上,他有股艺德双馨的“正气”,对待患者,他又很“和气”。这都得益于四十年来传统文化和祖国医学精华的滋养。王教授出身于医学世家,从小就热衷于中医学。60年代,文革的动荡让很多学子半途而废,但并没有动摇他献身祖国医学的决心。依靠家庭传承,他一边苦读医学经典,一边深入乡间行医治病,逐渐将阴阳虚实寒热等辩证关系融会贯通。1974年,已经小有名气的他被保送到大同医专。毕业后,他不但成为神经科教研室骨干,而且先后在市三医院神经内科、市五医院神经内科、同煤医院神经内科工作。在此期间,他不仅阅读了大量的理论著作,而且多次参与神经科危重病人的抢救,逐渐将中医治疗思想与西医治疗方法融会贯通。早在1981年,王向东就以自己精湛的医术见证了中西结合治疗神经疾病的神奇:一位来自阳高县古城镇的16岁小患者找到王向东,她患有运动神经元疾病,脊肌、四肢肌肉萎缩,无法行走,连吃饭都成问题。患者在北京、太原治疗,花了一万多元也不见好。没想到,王向东经过中西医结合对症下药,仅治疗一年,花费三千多,患者病情就得到控制,并逐渐恢复。如今,患者30多岁了,已经跟正常人一模一样,专程来道谢。
多年锤炼,王教授终于炼就一个中西医结合的神经精神病大家。他是大同大学医学院神经精神心理教研组主任,也是我市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管病的权威,他的学生遍及省内各地;而他创造的一个个奇迹,也被患者及家属口口相传。很多病例别人都认为没治了,无论是单纯的西医或者单纯的中医都无法取得有效的疗效,找到王教授却取得独特的效果。南郊区一位58岁的女患者因脑出血昏迷入住我市某医院,患者脑出血60毫升,重度昏迷合并心衰、肾衰、肺炎。医生说,这样的病人没有抢救希望,抢救过来也是残疾。绝望之中的家属找到王教授。王教授根据患者病情辨证施治,并结合自己多年临床治疗的经验,打破常规,大胆采用活血化瘀的药物,不仅使患者病情得到好转,而且有效预防了患者的后遗症。患者抢救过来后,他又在西医输液治疗的配合下,同时采用下胃管灌中药、针灸等方法治疗,使患者在昏迷58天后醒来,又经过中医调理,基本做到了生活自理。这样的奇迹,单纯西医是无法做到的。自来水公司的陈某患有重症肌无力,呼吸肌麻痹压迫呼吸,多次接到“病危通知书”。在北京治疗半年,一直依靠一种“吡啶斯的明”的西药维持生命。患者后来慕名找到王向东,没想到用中药治疗两个疗程,症状就明显得到缓解。如今,患者已经正常上班工作。这样的感人故事在王教授的行医历程中数不胜数。
2009年12月,王向东担任大同现代脑科医院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管病首席专家,借助脑科医院先进的仪器设备,联合北京专家和大同大学脑科学研究所成员,建立了“卒中单元”治疗模式,填补了大同地区在这一领域的空白。
规范治疗 卒中小组总动员
在现代脑科医院神经内科专家门诊,笔者见到了王向东教授。慕名而来的患者排着长龙,但王教授不急不躁,依旧有条不紊、耐心细致地为患者诊疗。一直等到午饭时分已过,他才腾出一点时间来。
王教授说,“卒中单元”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在西方很多国家提出,目前被认为是评价卒中患者是否接受了最佳治疗的重要指标,在我国开展,也是近几年的事情。他向笔者解释说:“卒中单元是一个针对脑卒中病人诊断、治疗、护理、营养、物理康复、心理治疗以及医学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治疗体系。”
现代脑科医院“卒中单元”拥有独立的ICU病房及康复病房的专科病区,下设视频脑电监测室、针灸理疗室、中医中药治疗室、心理治疗室,以及多媒体支持的病人及家属健康教育区。“卒中单元”除了神经科专家和护士外,还有一支以辅助治疗为主的医疗队伍,其中包括物理治疗、职业训练、语言训练、心理治疗等。卒中小组成员定期会诊,随时调整治疗方案。
王向东教授介绍说,病人进入卒中单元后,卒中小组就开始围绕患者运转:神经影像和相关检查分析确定患者病因,早期中西结合干预预防并发症,微创手术治疗重症出血性卒中,早期针灸理疗康复、血栓性卒中早期溶栓,恢复期全面康复训练;一整套脑卒中治疗流程动员了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和影像科的全部力量。简而言之,一切都在围绕患者运转。
王教授说,与传统治疗方法相比,卒中单元可使患者住院期死亡的危险性降低40%,尤其严重卒中病人可降低86%,丧失生活能力的危险性降低50%,严重患者达83%,并且缩短了病人的平均住院时间2周。这是经过国外对照研究证实的。同样,卒中单元也减少了治疗浪费与时间拖延,自然减轻了患者看病的负担。
中西结合 治疗脑血管病有奇效
王教授说,脑卒中是一个多因素、多机制、多环节的恶性连续过程,单独使用任何一种药物很可能均仅有轻微的作用,因此,根据病情把握时机,采用中西结合的方法医治才是最好的选择。在现代脑科医院,不是中医一个办法、西医一个办法,而是大家一块儿研讨,同步进行。
脑科医院开诊不到一个月,来自大同县、阳高、左云、内蒙丰镇的患者已经住了神经内科的20多个病房。他们在这里接受了严格的“卒中单元”治疗,而王教授也用中西结合的特殊方法再次创造了奇迹。
大同县的一位退休校长蔡先生,脑血栓形成长达13个月,不但腿脚伸不直,而且双手瘫软,失去自理能力。蔡先生曾赴北京找西医治疗,但医生看了看就摇头:“血栓形成半年就一般没有恢复希望,一年以上就完全没有希望了。”患者不愿死等,听人介绍找到王教授。没想到,王教授通过中西结合治疗,不到一个月就使蔡先生的腿脚有了好转。
山阴县的孙大妈患有多年高血压,一个月前上厕所时忽然昏倒,家人急忙把她送到太原某大医院救治。然而,在手术治疗后,患者一直处于昏睡状态。医生说,孙大妈醒来的机会很少。无奈的家人在带患者回家后,听说现代脑科医院开诊了,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来求治。王向东教授启动了卒中单元各专业力量,制订了周密的治疗方案,在给患者进行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中医中药特色,利用中药调理、针灸头皮埋针等醒脑开窍治疗。半月后,患者开始苏醒,通过语言训练、神经康复训练,各项功能逐渐恢复,如今生活基本能够自理。
住院患者中还有一位脑外伤后精神失常患者。患者是大同县的曹女士,车祸后在某大医院手术,术后变得六亲不认,肢体功能也失常。患者入住现代脑科医院后,卒中单元采用中药调理,配合针灸理疗、心理疏导等措施,使患者精神、行动恢复正常,也能正常工作了。还有一位重症昏迷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体温一直持续不降,在某医院采用西药降温一直无济于事,但王教授巧妙地用中药和西药联合施治,很快使患者体温降了下来。
王向东教授说,中药西药各有优势,而中药对西药无法治疗的疑难病有独特疗效,而且不易复发。两者综合起来,往往能缩短疗程,提高疗效。同时采用“卒中单元”的治疗模式,能使患者得到快速、全面的康复。
康复呵护 给患者从头到脚的健康
过去传统治疗脑卒中,往往患者急性期过了,恢复期就回到家自己调养,肢体、语言、心理康复无人指导,造成生活、工作的不便。而卒中单元除了必要的治疗,康复训练及针灸理疗也是重要环节。“其实预防偏瘫失语等后遗症,从患者入院时就开始了。很多病人需要早期中药干预,早期进行语言、肢体的功能恢复,同时还需要积极的心理引导。”王教授说。
在现代脑科医院康复区,每位患者都有一对一的专业指导医师、一对一的专业康复训练道具。虽然在常人看来,只不过是一举手、一抬臂类的简单动作,但对这些特殊的患者来说,每完成一个动作,他们都会使出全身的力气,甚至会汗流浃背。为了使患者早日康复,卒中单元有步骤、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展开“特殊锻炼”,对于下肢无力、疼痛、痉挛的患者,帮助他们及早进行步态功能训练。矫正行走中的足外翻、髋外展,增加行走的稳定性,提高肢体协调能力及平衡能力。对于精神和语言障碍患者,通过爱心呵护和心理引导,使患者早日恢复清晰。针灸治疗在临床中也发挥着它的特色。针灸治疗对中风恢复期、后遗症期的康复尤为见效,开窍醒神,促进功能康复。
除此以外,现代脑科医院还开通“远程会诊”,让北京专家通过网络,为患者提供更多安全合理的治疗方案。
采访结束时王教授说:“卒中单元的终极目的,就是为脑病患者建立一个人性化的康复之家,不但及时有效、主动进行综合诊治,也要全面有效地消除或减少后遗症,从而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